天然气供给不能单靠管道气
2018-04-10
最近一段时间,有关中亚管道天然气进口的问题反复成为热点。一方面有的新闻报道中亚气低于预期,加剧了国内燃气紧张。而另一方面一些报道提到进口中亚天然气大幅度增加,缓解了国内燃气紧张。
最近,新闻流传的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1月31日发出的《关于再次重申严格执行日指定计划的通知》措辞严厉地指出“中亚来气持续欠气2000万立方米/日,日均欠量达3000万立方米以上”。再次将进口中亚天然气推上了热点位置。根据该通知的内容,当日中亚来气由1.2亿方进一步降至0.7亿方,威胁到中石油管网的运行安全。其实这已经不是入冬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。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表示,按照全国每天平均用7亿立方米天然气来计算,中亚天然气如果“卡掉”3000多万立方米,其实只占到全国日均消费的5%。通常情况下,5%不构成大问题,但这是在冬季供暖这样特定的时间,再叠加大规模煤改气的背景,使得“痛感”很明显。可见这种突然大幅度的减少,在国内严重燃气紧张、LNG价格疯长的情况,带来的忧患尤为突出。
天然气合同的安排,决定大规模波动是不正常的。由于天然气投资巨大,且气田生产的连续性,管道天然气合同规定的销售量一般会有一个严格的幅度限制,既不能低于每日、每年的最低供应量,也不能突破最高供应量。这种合同期限往往长达10-30年,从而保证投资安全和供应安全。天然气合同还会有“照付不议”条款,即需求方不管是否接受天然气,都要按照一定的最低量付费。这种制度安排,基本杜绝了管输量大规模波动的可能性。
不过,国际合同的履约天然具有弱点。由于当事双方是主权国家,缺乏国际强制力。一旦一方违约,另外一方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去纠正对方的行为。国际纠纷解决机制,往往靠当事方的自愿性。因为这种风险的存在,国家信用非常珍贵。
不管原因和动机如何,中亚天然气供应波动问题,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天然气供应安全。传统上,天然气的供应安全问题比石油供应安全在我国更少受到关注。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。一是,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远远低于石油的。2017年即便在国内需求高速增长的情况下,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不到40%,而同期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7%。二是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较低,且容易被替代。2016年,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仅6%左右,而同期原油的占比是19%。另外,天然气在各个用途中都存在替代品,而石油在运输行业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替代品。这也是使得石油安全传统上比天然气安全更受重视。
第三个原因,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,天然气供应安全是个相对比较新的问题。天然气的供应安全问题在进入21世纪后,才逐渐受到重视。天然气管道一旦建立,供需双方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,不履约对双方都是一个损失。因此,长期以来,管道气天然气的供应安全问题并不显著。即便在冷战时期,前苏联也没有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作为政治武器。政治纷争和军事对立,并没有影响双方的天然气业务。
但是,这一切在2005年后逐渐发生了变化。2014年,欧盟发布了能源安全战略。战略要求短期内所有的欧盟国家要做压力测试。其中两个情景都是关于天然气的:一是完全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;另外一个情景是经由乌克兰中转的天然气供应中断。就长期来说,战略要求欧盟国家实行天然气进口来源和运输路径多元化。2017年,欧盟发布天然气供应安全规则,全面规定了在面临着供应危机时候的处理程序。
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,和欧盟的境遇非常相似。不仅技术表现类似,时机也非常相似。在中国面临着天然气短缺的情况下,这种天然气供应大幅波动的情况,都是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不可承受之重。
借此次中亚天然气供气问题,我国应该重视起天然气的供应安全。特别是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、天然气比重持续上升的前景下,更应该准备好应对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。要加快天然气来源和供应渠道多元化。在管道气方面,还需要搞好中亚气、俄罗斯气、缅甸气等多渠道建设工作。充分做好天然气管道建设规划预案,应对意外供应问题。要大力促进储气库建设,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意义,还要考虑到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的价值。三是重新检视LNG发展策略。在继续做好LNG长期合同的基础上,要更加积极地推动亚洲LNG市场建设,提高亚洲LNG市场的流动性。